【探幽】
●記者 鄭煒梅 特約記者 丘佳納
進入茶陽鎮(zhèn)境內(nèi),最先感受到的是道路兩邊商業(yè)的繁榮。沿著小道,記者馬不停蹄開始了尋訪之旅。
御賜金龍訴說遠古故事
探訪第一站,我們來到的是距離鎮(zhèn)政府最近的詒谷堂。相傳詒谷堂建于1528年,距今已有485年歷史,是典型的三進院落二橫結(jié)構(gòu)。從外圍進入中
廳,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威風凜凜的梁上金龍。細看金龍威猛長須,雙角如麋鹿之角,頎長的身體層層纏繞在梁柱上。詒谷堂后人饒樂先說“梁上繞金龍”是屋內(nèi)一
奇。據(jù)他介紹,這條金龍為乾隆御賜金龍。相傳,詒谷堂后人饒峻曾為道光帝即位前的教學師傅,因教課方式新穎頗得乾隆器重。在乾隆八十大壽時,饒峻所贈詩文
很得乾隆歡心,乾隆讀后便說“可惜朕未至卿家,今恩準卿下廳富貴梁上可盤雕龍,以補示朕曾前往之意”。同時一并下旨,準饒峻祖屋“敕命重光”。饒樂先說:
“梁上繞金龍的奇特之處不在于金龍為御賜,而在于金龍為橫向盤繞在梁上。”一般金龍多為直立呈飛天狀,極少橫向雕刻。隨后饒樂先還告訴記者,一定要從高處
看詒谷堂。這是因為建造人三湖公曾是農(nóng)民,經(jīng)商發(fā)達后不忘務(wù)農(nóng)本色,因而將詒谷堂建成礱形,取礱谷不停、米谷源源不斷、豐衣足食之意。
從詒谷堂出來,沿著狹窄的青磚小道穿過座座老屋,視野頓時開闊,此時已來到了茶陽最負盛名的
“明代古城墻”。以前古城墻高1.7丈(約5.7米),但如今古城墻才不到2米。它的高度仿佛也隨著時間流逝了。以往人來人往的古城門,幾乎不可尋蹤,唯
一存在殘垣的東門只剩約1米高,拱形門下雜草叢生。在不知不覺漫步間,記者又步入了曾經(jīng)全縣最繁華的商業(yè)區(qū)——綿延上千米的古街。這條古街上的老商鋪即使
在“水泥森林”的沖擊下,仍完整保留了以前騎樓的風格。雖有些已破敗不堪,但在煙雨中沿著青石板漫步,瀏覽古樸騎樓,觀賞保存完好的老行當,這一切無不讓
人在恍惚間感到是否回到了百年前。
詩書傳承造就父子進士
作為昔日縣城,茶陽鎮(zhèn)內(nèi)讀書成風。其中最讓人熟知的莫過于
“父子進士”的故事,在群豐村內(nèi),也可以看見著名的“父子進士”牌坊。這里除卻人人皆知的明清父子兩代進士的故事,其中還有一個故事可窺見當時鎮(zhèn)上讀書風
氣的濃厚:相傳“父子進士”后人饒寵佺的兒子才學頗高,女兒自幼飽讀詩書,吟詩作對不在話下。此時百侯鎮(zhèn)望族楊之徐尤為賞識饒寵佺小女兒的才華,有人對他
說“此女貌不揚,難以高攀相匹”,楊答“不妨,其貌雖不佳,但肚內(nèi)藏書禮”。隨后,饒家幺女與楊之徐婚后產(chǎn)下三子均為翰林。自此讀書世家造就
“一腹三翰院”才母的故事流傳開來。
行走村內(nèi),走進任何一戶人家,都能挖掘出其祖上富有才華、功成名就的故事。在詒谷堂中廳內(nèi)就可很明顯見到墻上懸掛的“明清二代功名、宦位錄”等
的記載匾額。據(jù)記載,僅明清兩代的記錄在案的功名者就達153人。在另一處冬官第門前,又可見從前的冬官第子孫考取進士功名后所立的四對桅桿夾石。